当前位置: 资讯 >

创伤不管孩子会“黑化”

来源:环球时报健康客户端 发表日期:2023-06-09 00:31:03


(资料图片)

受访专家: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犯罪心理学副教授  谢丽丽

本报记者  张  健

5月19日,备受关注的“吴谢宇弑母案”在福建省福州市中级人民法院二审开庭,二审结果将择期宣判。除了罪行引发的愤怒,吴谢宇案还给我们带来哪些思考,又该如何避免悲剧重演?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犯罪心理学副教授谢丽丽告诉《生命时报》记者,从吴谢宇的成长经历和心路历程来看,未成年人的心理创伤是一个非常值得全社会重视的问题。

心理创伤,是指经历生活中较为严重的伤害事件所引起的心理、情绪甚至生理的不正常状态,这些事件可以是意外事故、自然灾害、失恋、婚姻破裂、事业或学业失败、人际矛盾冲突、职场挫折、亲人离世、家庭暴力、欺凌等。如果是轻微的心理创伤,这种不正常状态可能经过一段时间的自我调整能够恢复;但一些比较严重的心理创伤可能会延续较长时间,形成创伤后应激障碍,甚至影响终生。

如果孩子受了心理创伤且长期被忽视,很容易出现抑郁症、焦虑症、人格缺陷和社交不良等问题。这些痛苦的经历,会被孩子的潜意识记住,变成大大小小的“心理情结”或者“心理按钮”,其中一些“心理按钮”特别敏感,一触即发,即使到了成年,也会让他们的情绪容易被点燃,导致行为失控,酿成悲剧。吴谢宇在给亲属的信件中表述,他从小到大承受着来自身体病痛、原生家庭的压力,后来父亲的突然病逝给他带来重大打击。经历心理创伤后,当时未成年的吴谢宇没得到专业人员的及时帮助,埋下悲剧种子。

谢丽丽表示,大多数未成年人的心理创伤主要来自原生家庭和学校。给孩子造成心理创伤的家庭事件包括:父母对孩子进行身体虐待、语言攻击、羞辱或有损孩子人格的情感虐待;父母长期忙工作造成对孩子的情感忽视;父母发生重大疾病、离异、去世等重大家庭变故。来自学校的伤害则包括:学业压力过大、同伴欺凌;个别老师的不平等对待,如按照成绩厚此薄彼;教师不尊重学生、不当体罚等。此外,一些不好的社会环境和文化也可能给孩子留下心理创伤,如重男轻女思想。

不同年龄段的孩子,遭遇心理创伤后的表现差异较大。例如幼儿园阶段的孩子可表现为难以安抚、睡眠或饮食模式变化,恐惧、哭泣、尖叫或哀嚎,甚至“退行”到幼年早期行为如吸吮拇指、尿床。小学阶段的孩子可表现出对曾经喜欢的人或活动失去兴趣;经历噩梦或其他睡眠问题;变得情绪化、易愤怒;厌学;总出现躯体问题如头痛或胃痛,又查不出原因;对所发生的事感到沮丧、麻木或内疚。初高中的青少年,心理创伤可表现为事件的“闪回”,伤害事件的记忆或画面不断地出现在脑海中;做噩梦或出现其他睡眠问题;喝酒、吸烟;表现出破坏、好斗行为;抱怨身体疾病;感到孤立、内疚或沮丧;对爱好和兴趣失去兴趣,甚至有自杀的想法。谢丽丽提醒,如果孩子有以下表现,就要考虑出现了心理问题:一是“变化”,最近的表现跟往常不一样,如以前性格外向现在沉默寡言;二是“不合”,跟同龄人不太一样或与周围人格格不入,如几乎不与其他小朋友玩耍等。

“特别是在家庭遇到重大性创伤事件后,比如父母离异、丧亲,很多大人都无法承受,更何况孩子。”谢丽丽说,无论孩子年龄多大,在心理创伤性事件发生后,家长和老师及时提供安慰和支持是很重要的。很多孩子根本意识不到自己遇到了承受不了的生活事件,这就需要父母、监护人和教师及时发现并提供帮助。家庭遇到重大变故后,家长有必要送孩子寻求医生、心理医生等专业人士的帮助,老师也要多关注。创伤后形成的应激障碍被发现的时间并不确定,部分患者可能在几天后就被发现,但也有部分患者可能在数年后才被发现。及早获得专业人士的帮助,或许就能把黑暗种子扼杀在摇篮里。▲

x
推荐阅读 更多